日前,由天津港保税区企业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承建的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中心平台在青岛建造完成,该项目年内投产后可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和化工产品。同样在日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极地天然气液化工厂项目模块发往北极,天津港保税区企业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迈科”)承接了部分模块的设计、采办、建造、调试等工作,其制造时采用的耐超低温材料,即使在零下50℃的条件下也不易变形破损。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海洋装备产业发展不断传来好消息,依托临港区域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环境,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水淡化装备、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五大细分领域为依托,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总装建造—配套服务”的产业集成体系,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滨海新区始终把海洋装备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支撑,抢抓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机遇,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
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于2020年10月在天津港保税区成立,联盟中的龙头企业在众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上取得了突破。
据海油工程渤中19-6项目副经理薛东升介绍,平台搭载两套国内首次自主设计、总装集成的天然气深度脱水装置,经过该装置处理后的天然气即使在52兆帕高压、零下38℃的环境下,也不会有水析出,技术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大幅提升油田稳定供气能力。
今年4月,中国船舶签下法国达飞海运210亿元大单,此次合作协议中包括12艘15000TEU甲醇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其中6艘由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的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建造。该型船采用绿色甲醇作为主要燃料,可实现全航程净零排放。
日前,天津港保税区企业天津华威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威技术”)投资建设的华威临港海洋装备制造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为海工装备企业提供一站式检验检测服务。至此,华威技术成为华北地区海工装备领域规模最大、服务门类较全、技术力量雄厚、设施设备先进的民营检测企业。凭借在海洋工程领域20余年的检验检测经验及技术优势,华威技术成为海油工程、博迈科、中船(天津)船舶、中石油等海工装备企业的核心服务商。
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滨海新区海洋装备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据统计,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成员从成立之初的88家增加至117家,产业规模增至2000亿元以上。联盟2022年也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盟内企业签约6846个合同,合同总金额超过260亿元,推动校企科研合作实现8个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联盟各单位为滨海新区引进人才420人。
在日前举行的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峰会上,3家龙头企业发布采购需求合计251亿元,进一步构筑起龙头企业引领下的成龙配套创新发展产业生态。联盟计划在产业链建设、供需融合、人才培养、科创融合、政策研究、行业规范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天津海洋装备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海洋装备是全球海洋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也是天津市高端装备产业链4条子产业链之一。滨海新区作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主要承载区,企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基本形成以海洋油气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水淡化装备、港口航道工程装备、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5大细分领域为依托,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总装建造—配套服务”的产业集成体系,集聚海洋工程装备企业超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0家。2022年,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营收超1700亿元。
未来,滨海新区将进一步强化生产要素和产业链协同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高级化和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产业链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实施创新领航、头雁带动、要素汇聚、场景驱动、制度创新五大工程;进一步强化行业龙头企业的龙头牵引能力,形成更多类似于海油工程的全球首套商用“海底数据舱”及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叠风新能源“船舶风力旋筒助航系统”这些填补国内同类产品空白的首台套产品,建成有竞争力的海洋先进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以产才融合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育,发挥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的作用,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滨海新区将以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助力天津港口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