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一定能打败巨人,真正想打败巨人,首先要有能力爬到巨人的肩膀上。
汪群杰
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特聘专家称号
2008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9年获第二届百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2010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第四批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2020 年金鸡湖人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2021 年江苏省“双创人才”、“第二批姑苏领军”创新创业人才
主持和完成10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包括国家科学仪器创新重大项目(一项总负责,一项子项负责),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项负责)、国家发改委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和市长基金项目(负责人)。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他果断而坚定
师从法国科学院院士Corriu教授,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汪群杰博士1992年底来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入了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Olah教授的团队,从事硅化学和膜材料方面的博士后研究;1996年又加入了惠普公司的色谱研发部(后剥离出来成为为安捷伦的核心部门之一),从事色谱分离材料的产品开发工作。
“天生性格有点不甘寂寞,不拘一格,喜欢挑战;不太满足于在国外大公司的发展。”汪群杰说,“国外大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分工很细,决策环节多、周期长,很多自己觉得很不错的想法无法去尝试、去实施。21世纪初中国在药物和食品分析检测中开始大规模普及使用色谱仪器,这个市场机会促成了我回中国创业。”
2004年汪群杰博士辞去了在安捷伦的工作,独自一人回到天津,开始了从博纳固体材料科技到博纳艾杰尔科技到今天的天津博蕴和苏州艾捷博雅前后近20年的创业历程。从一个善于每天跟符号和化学试剂打交道的理工男,到一个运筹帷幄、驰骋商场的创业者,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也是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战。尽管在创业前已经做了不少相应的心理准备,也读了一些相关书籍,但真正下海之后,才发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只是创业所将面对的困难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围绕着“技术”这个唯一熟悉的内核,要塑造出组织者、商人、管理者乃至讲演者的特质,要去面对资金、市场和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挑战。有幸在创业不久就得到了多个重要伙伴的加入;首先是原安捷伦中国销售同事---梁萍女士的加入,使公司添上了市场营销的翅膀;大学同窗—杨映松先生的天使投资,使公司摆脱了创业者另一大难题---资金的困扰;另一位大学同窗—尹铮先生的加入,使汪博士能够更专注于技术和产品开发以及企业的宏观发展。
在天津创业伊始首先遇到的就是最常见的资金和销售的问题。第一次下海游泳,不知道水有多深,也不知道哪里可以落脚。虽然经过不到一年就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色谱填料和色谱柱,并且产品得到了多位资深色谱专家的认可,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企业要想让一个新品牌的色谱柱得到市场的认可,是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然而这一认识是汪博士在创业5年以后才亲身感受到的。在创业的前3年里资金准备严重不足,银行账户上经常只有数万元现金;两位创业老总多年只拿不到原在外企时收入十分之一的生活费。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实现产品的推广,公司业务员在各大学和研究所挨门挨户的给老师们讲解和演示。就是这样经过了十年左右的打拼,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开创了国内新的色谱填料、固相萃取材料和相关技术的突破,推出了能够满足国内食品和药品检测分析需求的一系列产品;不仅实现了进口名牌(安捷伦、沃特斯、Sigma等)的替代,而且成为国内色谱第一品牌。
美国家长在鼓励子女时常常说Guts and nuts, 也就是要果断和坚定,迈出第一步和坚持走完最后几步是实现目标最痛苦的历程。第一步需要的是决心和果断,最后几步需要的是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二十年创业之路,汪博士的体会是:企业前期生存最重要的首先是勇气和信念,然后是一个同心协力又互补性很强的团队,还一个能够迅速进入市场的产品和能够迅速打开市场的销售团队,之后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而企业的后期发展则更需要硬核技术,企业文化和有效的管理。
数十年磨一剑,实现球型色谱硅胶的国产化
汪博士常常开玩笑说“我玩了一辈子的沙子。” 1985年从南开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汪群杰考上南开化学系研究生,师从国内有机硅知名专家周秀中教授。1986年经导师推荐,前往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师从法国科学院院士,全球硅化学最高奖Kipping奖得主Corriu教授,继续在硅化学领域深造。
汪群杰经常提起对他技术研究生涯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导师Corriu 先生和 Olah先生。二位先生的共同之处在于,除了都有非凡的科学成就之外,还都是非常优秀的管理人才。二位先生都曾统领数十人的科研团队二三十年,在各自的领域用系统的科研成果建立起各自的“王国”。两位导师对他最大的影响是:做事无论大小一定要系统、严谨;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成功的诀窍只有一个,就是选准一个方向,带领团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00年以后由于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于食品和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液相色谱开始逐渐普及。但国内无论色谱仪还是色谱填料的研发制造落后欧美日两代以上。在欧美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实现球形硅胶基质色谱填料的大规模生产应用,在九十年代不断有新的改进。然而受制于关键技术壁垒,国内一直未实现球形硅胶基质的产业化。
2006年,博纳艾杰尔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重大支撑计划中“高性能色谱分离材料和色谱柱的研制”项目,并直接负责实现球形硅胶基质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汪博士谈到这个项目时说到,球形色谱硅胶制备的常用工艺方法并不是什么秘密,许多实验室都可以按照文献方法制备少量的球形硅胶;而规模化生产真正难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是要将整个工艺的7-8个步骤的40-50个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和控制;产品开发与科研有很大的差别,很多时候不是靠“灵机一动”,而是契而不舍的磨一剑;而且很多灵感也是从大量的实验和体会中得来的。借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技术开发上则是“练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练则殆”。博纳艾杰尔正是依靠这种“科学的工匠精神”,经过多年的反复、大量的实验和不断的思考、提升,实现了国内第一个球形色谱硅胶的国产化。
在谈到研发团队时,汪博士高度赞扬了团队的几位技术骨干,不仅有聪明才智和基础,而且具备突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她)们的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意志。
汪博士在谈到产品研发和进口替代是还特别强调:我们的替代不是机械式的、照猫画虎的模仿;一定要在模仿中真正领会产品设计背后的原理、逻辑和技术的核心所在,才能逐步从模仿走向创新,也才能针对特定的客户和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特点和竞争优势的产品。博纳艾杰尔的研发团队正是依照这条思路,在色谱填料和固相萃取材料的工业化方面走在了中国这一行业的前面,连续三年(2011-2013年)上榜福布斯最具潜力中国科技型企业。
从模仿替代到突破创新,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2020年,汪群杰博士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创业,成立了艾捷博雅集团。这次创业,选择了更下游的两个市场,一个是针对临床的体外诊断应用;另一个围绕生物合成、微生物发酵,开发其终端产品的全套智能方案。
汪群杰说:“一次创业,我们更多做的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二次创业,我们立志做真正原始创新的技术;并且要将新技术真正推动到行业的主流应用中,对行业的整体发展形成巨大影响力;最终要让国外同行以我们的技术为对标去做替代技术和产品”
首先针对临床质谱样品提取和净化自动化这一行业中困扰多年的技术难题,提出了改传统的固相萃取为“移动床”式的固相萃取这一新的技术路线;随即开发出一系列核壳式磁性介孔吸附新材料,为上述技术路线的实现奠定了材料基础;之后又开发出相应的自动化装置和系统,正在一步步坚实走向“顶峰”。这一技术已经获得了临床质谱行业大多数头部企业的青睐,包括华大基因、凯莱谱、美康医学、英盛医学检测、梅斯质谱和品生医学等,都在进行这一技术推广应用;其中已经有3家有相关的试剂盒上市。
在这一技术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其团队自主研发生产的移液工作站,在液位跟随技术上,使用压力传感代替电容传感,实现了又一个自主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为客户节约了80%以上的耗材成本。
公司目前的另一个重点方向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制造技术,通过在自动化设备、材料、工艺方法上全方位的进口技术替代,逐步走向全方位的技术创新,从而开发自己的高端制造技术。在这一方向上,在自动化设备、分离材料两方面,均已取得多项突破,包括为智能生物反应器配套的多种自动化设备(生物过滤完整性测试仪,无菌接管机和封管机,高通量蛋白纯化仪)和年产吨级工业色谱硅胶基质分离材料产线(品质直抵国际最高标准,目前正在胰岛素、多肽、发酵、核酸药物等行业大规模试用)。
为了能够加快实现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汪群杰博士与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搭建一个技术开发、验证和推广的开放式平台---博创合成生物学平台。这一平台联合了天津科大、天津工生所、华东理工和深圳先进院等先进技术的源头,迪比尔、博蕴纯化装备材料科技、擎科生物等高端装备企业以及康希诺、凯莱英、瑞博、全合成等生物医药企业。其目标就是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这个方向上,走出自己的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在这条路上我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断的积累、优化、深耕,尤其是核心部件,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打好基础,去实现更快更全面的赶超”。秉承这样的理念,-----实现色谱填料和自动化仪器设备的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汪群杰博士及其带领的团队在生物医药耗材及设备国产化道路上一直深耕细作,一步步努力,踏实的实现硅胶填料和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国产替代。
心系“南开”,践行“服务社会”宗旨
当前全球抗疫形势下,疫苗需求格外旺盛,中国目前在疫苗研制生产方面也成绩斐然。但是成绩背后隐忧不断,在疫苗生产的上游,特别是细胞培养基、氨基酸等问题上高度依赖于国外,处于一种“卡脖子”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多位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南开校友提议下,通过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整合各方资源,由南开校友陈宁博士、宇学峰博士共同发起了“高端氨基酸产品‘一条龙’应用示范”项目。作为天津校友会副会长、滨海分会会长的汪群杰博士,带领校友企业博创合成生物科技共同参与到该项目中,并将结合上中下游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重点攻破细胞培养基用高端氨基酸产品制备、非常规及限制性杂质分析、产品配伍及功效测定等核心技术壁垒;助力全面提升国产高端氨基酸产品的品质,改善国产细胞培养基质量,促进生物医药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