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

​【同心•人才说】一个人行走,镜头里的诗与“远方”
发布日期: 2022-08-03 17:05   |   来源: 泰达党建   |  
字号: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去过的地方越多,越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越是能发现所居城市的温馨与包容,还好,很快我将回到天津这座让人迷恋的城市。”


    周 童

    天津作家协会会员

    天津文学院第八届签约作家

    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散文·思考| 字里行间的文学畅游

    周童,52岁,从山东老家来到天津已经有十三年了。记得那是2009年的夏天,她带着儿子从山东老家落户泰达,突然从熟悉的地方转到一个陌生环境,她并没有什么恐慌不安,因为文学是陪伴她的好朋友。陌生的环境反倒给了她一个安静的写作土壤,那时,每天除了照顾儿子起居饮食外,剩下的时间周童都在文字的海洋中畅游。那个阶段,她过着相对简单的生活,于是办了一张泰达图书馆的借书证,孩子上学后的时间里,她常常独自行走在三大街上,在行走的过程中大脑跟随脚步一样不停的转动,眼睛看到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思考的源泉。

    当时的周童写下了一篇《行走的妙处》——“行走,于我而言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快乐源于思想可以自由飞翔,不受地域的局限,不被环境左右,可以从庸俗直接遥想到无法触及的圣洁的谷地,也可以从自信的高处跌落到自卑的深渊。”“一路行来,思想让大脑飞速运转,有些疲惫。一对年青的情侣走过去,甜蜜、缠绵;一群露着大腹的男人拖拉着鞋子走了过去,空洞、茫然;两个快乐的大男孩走过去,其中一个大声唱着不知名的歌曲,无忧、无虑;一帮簇拥而行的食客嘻笑打骂中走过去,粗俗、无知;老夫妻和小夫妻月夜下无语,一对是安详、一对是相依。我也走过去,与每一个逆向的行人来说,我可能是孤单的、也许是散着淡雅女人味的、或许是丑陋的、当然是满脸斑点的、多少还有些自恋的女人了,或许又什么都不是,没人注意你。可我总感觉有那么多目光投在我的身上,像束束黑暗里亮起的探照灯,非自然光下我不想有狰狞的面目。别人看你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欣赏;二是惊奇,那就同欣赏者眉目传情,与惊奇者一副高傲的背影吧。”这篇文章不久后发表在了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上。

    随后的日子里,周童又陆续发表了大量散文及摄影作品在《思维与智慧》、《天津文学》、《做人与处世》、《世界文化》、《心理与健康》、《大公报》、《羊城晚报》、《卡塔尔半岛报》、《燕赵都市报》、《中国文化报》、《新民晚报》等近百家期刊。每每在网上搜到属名“周童”的文章,周童自己都会非常兴奋,因为这些都是“盲投”,她总说是自己的运气好,但身边朋友说还是因为她有实力。

    诗歌·凝结| 咏物言志的情感抒发

    来到天津后遇上几件事情,让周童从心里认定这座城市是她的福地。一是很快成为了天津作协会员;二是在第二十二届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评选中,荣获了单篇一等奖;三是成为天津作家协会文学院的第八届签约作家,签约后又有作品在《福建文学》、《山东文学》、《当代人》、《散文百家》、《散文诗选刊》等报刊上发表;四是在天津电视台阅读大会节目上朗诵了她的《在天津,我把祖国纹在胸口上》。


    令周童记忆犹新的是那次诗歌一等奖《老墙》的创作经历。那是一个夏天,她在五大道边散步边拍摄发现的场景,当她走进一条胡同,抬头正看见一束阳光斜斜地搭在老房子的窗台上,整个画面因为那抹暖阳呈现出了极强的故事感,于是她拉低曝光,想让暗下来的环境更好得映衬并凸显她想要的表达。回家后在整理照片的过程中,她被眼前的图像所触动,于是写下这首诗并发表在《湖北日报》上。恰好这一年赶上“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评选,顺理成章把它报送了上去。直到有一天她接到组委会打来的电话,管她要照片和简介,周童都不知道迎接她的是什么,但是隐约觉得应该有所收获吧。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接到通知,她的作品获得了诗歌一等奖,她当时的感觉是“不敢相信是真的!天津太有正事了!”因为周童大多作品都是散文,偶尔写的一首诗竟然得了大奖,反正是种种复杂的情绪包围着她,让她对天津的人和事有了很强的信任感。

    周童回忆,“很快到了颁奖的日子,在主持人的宣读后,我们鱼贯地走上主席台接受鲜花和证书。后来我翻开获奖作品集看到评委红孩对《老墙》的点评:咏物言志,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这堵老墙,或许是真实的存在,或许是思想的凝结,不管怎样,既然来到诗人的笔下,诗人就可以借此抒发自己的志向。我喜欢这首诗的叙述方式,更欣赏诗人最后的表白:不是所有将要逝去的东西,都能留下驻足的痕迹,老墙与幸运,没有征兆地挂上了钩。读一首好诗,不一定是整体地接受,往往一句就可以顶一万句。

    《老墙》

    一堵老墙

    蜷缩在一本画册的第一百一拾七页

    在摄影师眼里 它是一场

    时光动迁的过往

    记住它 似乎就能甩掉背叛的帽子

    靠左 向右 朝着有光亮的方向移动

    构图 让老墙瘦削的身影

    横亘画面的三分之一处

    剥落的时钟

    遗留了风的足迹

    吹乱了占据了整个墙头 瞭望 放哨的茅草

    俯下 又倔强地昂起头

    一切在看似卑躬屈膝中

    找寻着尊严和独立

    老墙面色凝重

    太阳 火堆 稻草

    温暖的步伐

    大步流星地远去

    只剩下 那扇开在老墙上的木棂窗

    喋喋不休的陪伴着

    赏雨听风

    月光微笑着变身

    变成锋利无比的刀片

    在老墙身上刻下 某年某月某日

    到此一游

    这是温暖季节里的一个场景

    一抹金黄斜斜地搭在

    老墙的断壁残垣上

    被蚕食的水泥中

    已经浸透历史的水渍了吧 不然

    那些游离斑驳的沧桑怎会占据它的额头

    不是所有将要逝去的东西

    都能留下驻足的痕迹

    老墙与幸运 没有征兆的挂上了钩

    于是

    画册的第一百一拾七页

    成了老墙开始新生的两室一厅


    生活·热爱| 如影相随的文化行旅

    除了文学,旅行、摄影也是周童的最爱,一个人行走更利于她客观的发现及审视身边发生的一切,继而激发创作冲动和灵感。因为先生长期在中东国家卡塔尔工作的缘故,周童也常去多哈探亲,卡塔尔是一个很小的半岛国家,先前的经济以捕鱼、采珍珠为主,后期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国家一下富足起来。当时周童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瓦其夫老市场,各种狭长的廊道相互贯通,各种店铺分布其中,如果不仔细认路,一会儿就能迷失在香槟色的灯光里。在异国,手里的相机就是周童最好的朋友,她把一张关于老市场的照片发给多哈的半岛报后就忘了这件事情,有一天她打开邮箱,看到了一封来自报社的用稿邮件,她又激动、又高兴,于是赶紧跑去小区门口的超市找报纸。可因为是几天前的报纸了,她高兴而去失望而归。没办法只有发动先生了,在大家的翻找下,周童终于拿到了这张刊有她摄影作品的卡塔尔半岛报。后来又有不少图片在《新民晚报》、《无锡晚报》、《沈阳日报》等报纸上发表。


    卡塔尔之行让周童对文化宗教差异巨大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以色列看哭墙前虔诚的读经人;在伯利恒的街头看匆忙过往的车辆;在埃及体会法老的智慧和宏大的建筑;在以弗所、伊斯坦布尔陪伴慵懒的猫猫狗狗;印度瓦拉纳西恒河夜祭;约旦佩特拉古城红色岩石的雕刻、死海里不成功的一次漂浮;斯里兰卡、暹粒、摩洛哥、突尼斯等等国家给了她灵魂的灌溉,先后发表了《行走多哈》、《世界之窗——迪拜》、《加利利海日出》、《卡萨布兰卡,我的白色恋人》、《以色列我的梦想之旅》、《探访卡塔尔魔鬼谷》等旅行散文及图片。


    2019年12月,周童受邀到天津电视台,参加了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海河传媒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型读书节目《阅读大会》,录制她的《在天津,我把祖国纹在胸口上》,她讲了创作这首诗的初衷,还分享了一个在多哈遇到大使馆发出的紧急避险的往事。

    《在天津,我把祖国纹在胸口上》

    十七年前,第一次相遇

    记得你,穿着粗服布衣

    疲惫与倦怠写满你的双眼

    尘埃、油渍沾染了简陋的衣衫

    排斥、抵触

    似乎是很正常的情绪

    于是,我离你远远的

    即便我的目光始终在他处眺望

    也不曾与你的目光碰撞,交集

    十七年后,我跟随鸟儿迁徙到这里

    我还会遇见当初那个你吗?

    迟疑,仿佛千斤重的铅块儿

    困扰着蹒跚向前的步履

    就在那日,我到老地方找你

    不小心迷失在隽美、静谧的图画里

    意式风情的街巷

    斯卡布罗的蓝梦微醺

    五大道的裙裾上,刺绣着历史和现代

    难已抹去的记忆

    是谁的巧手梳理着海河的长辫

    点醒姹紫嫣红的草木花灌

    黄昏,静立滨海东南

    岸对面,是正在崛起的于家堡、响螺湾

    是梦境,还是海市蜃楼的显现?

    远处游船的汽笛,惊起海鸥片片

    落日余晖下连同音符

    在梦想的彼岸蹁跹

    粼粼波光想是会施魔法的铜镜吧

    把时光打成碎片

    让智慧乘着风的翅膀躇躇向前

    里弄里浑身泥土的孩童

    在今天,变成风度儒雅的君子

    混沌的城市,更是换上了

    青春璀璨的外衣

    就在昨天,你牵起我的手

    沉稳地走着,目光坚定!

    我在你的掌心里

    享受着粉红色的温暖

    竟然,有了初恋一般的感觉

    仰慕之情,占据心的原野

    花期正浓,一场花事

    即将在祖国津城的上空蔓延

    嗨!亲爱的

    我早已把山川描画为脸上的一弯新眉

    我漆乌的长发

    散发着黑土地上木头森林的原香

    果实正在成熟,幼虫悄悄鸣唱

    指尖上星子开始闪烁

    血管里,江河奔腾

    宣告雨季后,丰收时节的来到

    我把祖国纹在胸口上

    无论在金字塔,还是特洛伊古城

    无论在波斯湾,还是迷人的红海

    无论在狮子岩,还是吴哥的微笑

    无论在舍夫沙万,还是世界他乡

    每一次心跳,一次肌肤的触及

    我都仿佛看到遥远的祖国

    遥远的你!

    轻抬手指吧,亲爱的

    我把额头的位置留给了你

    请为我点上一枚津城的朱砂

    未来的日子,我们永不分离!

    “看似繁杂不够专一,实则互相又有不可拆分的关联性。比如说: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才会发现周遭与众不同的风景,才会有独到的眼光及角度,进而用特别的手法表达和诠释出来。摄影如此!写文章也如此,艺术总是那么多相通的地方,如果你有能力不妨试试接触更多的知识体系,尽量让视野开阔,那样就可以冲破小圈子,并得到打开大千世界的钥匙。”


    近几年,周童开始着迷用自拍的方式记录生活,记录她到过、见过的风景和事物,并把自己这个个体融进画面中,“有一些人,会觉得喜欢自拍的人是自恋的,多少是想博人眼球的。可实际上是这样吗?我认为拍摄是用来记录生活点滴的最直观的方式,当一切发生成为了过去式,只有借助留存的影像,人们才能更真切的回到从前,才能找到回忆的初始。什么样的诗具备辽阔与细腻的精神力量,那就是生活的乐趣及一个人的审美、逐美、继而创造美好的愿望。把平凡的生活变成田园、涧泉、雷雨、花草、虫鸟、岩石。为什么要坚持自拍与拍它,我的想法是:世界是他人的,更是自己的。有些时候,坚持别人认为无意义的事情,恰恰是属于个体最个性化的意义存在。我喜欢用这样的形式与自己相处,同世界对话,一个人的时候,才能认清自己所要面对的未来。同样是自拍,境界和表达各不相同,或许,人们对美好事物都有相同的感受和想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神化圣殿,在那里你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可以肆意宣泄,拥抱密境中的自己。”


    手机相机的轻便易操作,给摄影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它补充了依赖相机摄影的单一模式,随手拍的方式,让画面更有生活的带入感。为什么要用自拍的方式记录时光带来的印迹?“大多数时间,旅行都是一个人的故事。需要自已具备自行拍摄的能力。如何运用、捕捉光线投射的范围和角度,是拍出满意照片的一个方面。如同绘画作品一样,摄影作品也同样需要良好或是独特的视角和构图,不要惧怕别人说你拍的是糖水片,因为各体的诉求不同,你所展示出来的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满足了自我审美观念的。比方说:你要对自己了如指掌,明白自已哪种模样是最好的体态,肢体、眼神尽可能传达准确的信息,哪怕是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尽量也要跟周遭的环境相匹配,只有用心观察,发现,表现,片子才会展现出诗意的表达。

    来津十年有余,恍若一夜梦去。“空间自由的时候一心向外,去遥远神秘的国度,去外省踏山问水,却容易忽略了近在咫尺的景色。疫情下不能远行,正好给了一个深挖天津这座城市的机会,第一次坐在冬天落日余晖里去百度生活的这座城市,竟然有一种莫名的喜感。你的城不仅存在于百度百科上,更应该根植于内心。于是我去了那些大的景区,更多的是很多小众的地界,比如说:津南的中华石园;蓟州的泥河村;南翠屏公园;黄叶村;西青郊野公园;古海岸公园;大华国展;开发区八大街拍牡丹;海教园的二月兰;文化中心的大梨树;水滴附近的小雏菊;桃花、海棠、梧桐花、虞美人、荷花等等,当你进入到天津深处,最细微的地方,才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还有这么多平时看不到的一面。天津放在明面上的人文风情,加上这些藏在角落里的风景,恰到好处的组成了一个立体的津城、多元的津城、明媚而敦厚的津城!我想说:真得要感谢自己的这些爱好,让我成为津城的探秘者。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会去寻找,发现,继续用自拍与拍它的方式记录这座城市的美好和烟火人间,我想我可能是为数不多同津城有深层接触的人,这真是一件让人难忘又值得骄傲的事情。”

    最后,周童说“对生活热爱!对值得敬重的人热爱!去热爱吧!像可以温暖泥土的太阳!去热爱吧!把美好放大!背对镜头看世界!我看到并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活力美好的星球,未来仍将继续,请对未知有所期待……”